西安交通大学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21-10-20 浏览量:
- 索引号: jwc/2021-1020009
- 公开目录: 教育教学规章制度
- 文 号:
- 主题词:
- 发布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经2021 年4 月30 日校党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和陕西省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陕教工〔2020〕171 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基本原则
全面覆盖、注重实效。在所有学科和专业、所有教师和课程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实效,充分发掘和融入课程育人元素,力戒形式主义,防止“贴标签”和“两张皮”,不断提升课程的育人效果。
聚焦重点、突出主线。各门课程都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
学院主导、教师主体。学校顶层规划,学院主导推动,教师主体实践。发挥学院及各基层教学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导作用,明确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激发教师从事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情,发挥好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党员教师先行先试、树立表率。
分类指导、融合推进。尊重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区分理工医文不同学科专业,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等不同课程类型,分类指导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相融合,将科学、人文与艺术相融合,将对知识真的追求、对品格善的塑造和对心灵美的浸润相融合。
3.建设目标
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和广泛认同,将课程思政要求落实到每位教师和每门课程,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各类课程育人的质量和成效。打造具有交大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专业和优秀教师。构建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融合、本科生与研究生贯通培养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
二、任务举措
4.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和能力。完善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和实训体系,将学
校专项培训和院系日常培训相结合,师德师风培训与教学能力培训相结合。坚持在培训中贯彻“六要”和“八统一”,常态化开展课堂观摩演示和教学竞赛。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研发和生产一线,深入城乡社会治理实践,关注重大经济社会改革与科技创新,加深对国家需求专业领域的认识,增强爱国奋斗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主责部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党委教师工作部;配合部门:教务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5.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校内校外、线上线下
开展对课程思政工作的宣传报道。继续办好“课程思政交大行动”主页专栏,办好领军学者谈课程思政报告会,组织课程思政工作坊,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和成果推广,营造师生认同、全员参与的浓厚育人氛围。
(主责部门:教务处、研究生院;配合部门:宣传部、各学院)
6.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内核,公共基础
课、通识课为主干,专业课为辐射,第二课堂实践为外围协同的立体圈层的课程思政结构体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涵的育人元素、承载的育人功能,以课程思政建设引领课程质量提升,形成各类课程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课程育人体系。
(主责部门:教务处、研究生院;配合部门:各学院)
7.抓实教学管理。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课堂授课、
教学研讨、教材编选、实验实践、作业论文各环节。制定与思想政治课、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及实践课相适应的课程思政教学规范。
(主责部门:教务处、研究生院;配合部门:各学院)
8.实施分类推进。结合理工医文各学科专业特点、思维方法和知识类型,以挖掘思政元素和弘扬真善美为导向,分类研制各
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南。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全面覆盖、逐步深化,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
(主责部门:各学院;配合部门:教务处、研究生院)
9.重视示范引领。支持院士、领军学者、各级教学名师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学科与科研教学优势转化为育人成效,充
分发挥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评选一批国家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
政示范专业学科和优秀教师,用标杆和榜样引领课程思政建设。
(主责部门:教务处、研究生院;配合部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各学院)
10.打造特色品牌。立足陕西历史文化地域优势,结合学校
学科优势,发掘校史育人资源,布局打造“周秦汉唐历史与文化自信”“西迁精神与交大故事”示范课程、“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人类未来”系列讲座、“交大百年大师剧”系列微话剧等凸显育人主题,彰显我校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
(主责部门:教务处;配合部门:宣传部、校团委、西迁博物馆)
11.深入第二课堂。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建设,在新
生养成教育、综合能力提升计划中融合课程思政,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推进“四个一百”育人行动。弘扬红色传统文化和伟大抗疫精神,传承“西迁精神”,组织追寻西迁足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公益慈善与志愿服务等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建设课程思政系列实践课。
(主责部门:学生处、校团委;配合部门:教务处、研究生院)
12.加强教改研究。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汇聚一批
课程思政研究专家。每年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支持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凝练和推广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质量课程思政研究成果。定期举办“课程思政研讨会”“课程
思政专题论坛”,探讨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建设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库,出版课程思政教学系列案例集。
(主责部门:教务处、研究生院;配合部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各学院)
13.建立联动机制。建立学校顶层规划,各职能部门协同推
进,学院组织实施,教师主体实践的联动机制。各级党委要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党建、“三全育人”等工作有机结合,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全体教师自主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主责部门:教务处、研究生院;配合部门:各分党委)14.健全质量评价。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课程思政
建设专家委员会、校教学委员会等对课程思政质量评价的作用。关注课程的思想性、价值性、时代性,注重人才培养实效,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课程制定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将课程思政质量评价结果纳入学校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主责部门:教务处;配合部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党委教师工作部)
三、组织保障
15.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学校党委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书记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规划和阶段性推进
方案,形成教务处、研究生院牵头,各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推进落实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院系党政领导的重要责任,把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为院系党建和校内巡察的重要内容,层层分解任务、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强化督导检查。
(主责部门:教务处、研究生院;配合部门:各职能部门、各学院)
16.建立激励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
设监测与成效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科、教学评估、专业认证的重要指标,把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育人效果作为教师岗位聘用、考核评价、绩效分配、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教学名师评选等奖项中突出对课程思政的要求,加大对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主责部门:教务处、研究生院、党委教师工作部;配合部门:各学院)
17.落实经费保障。学校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经费,用于支持
课程思政教师培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等工作。各院系根据工作实际设立相应的配套建设经费,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主责部门:教务处、研究生院;配合部门:财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