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年)
发布日期:2014-10-31 浏览量:
- 索引号: zdb/2014-1031002
- 公开目录: 基本信息
- 文 号: 西交校〔2012〕3号
- 主题词:
- 发布机构:学科办
(2011~2020年)
本规划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订,延续“十一五”学校发展规划与重大战略,是学校未来十年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方向性、战略性规划,是2011年至2020年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纲领。
一、战略判断
建校115年、迁校55年的交通大学,作为我国最早创建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开创者、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了在教育、科技、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引领地位和独特价值。
交通大学在中国历史上负有盛名,主要在于从创办之初就以“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为使命,按照国际化标准和模式高起点办学,并拥有一支忠诚于学校办学思想的优秀的教师与管理队伍,始终坚持追求“为第一等学问、为第一等事业、为第一等人才”的目标,形成了“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高尚校风。在推动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机、动、电等工程学科的行业引领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进一步形成了在材料、物理、计算机等基础学科领域,以及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国际影响力。一批学科代表着国家水平、承载着交通大学的声誉,正展现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和快速腾飞的发展势头。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确立了“育人为先”的独特价值观。无论在社会动荡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保持着摒弃浮躁、安心求学、崇尚科学的淳朴学风,始终保持着立足三尺讲台、胸怀爱与责任的质朴教风,传承并发展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建校百余年来,桃李满园,英才辈出,培养出了蔡锷、黄炎培、邹韬奋、陆定一、侯绍裘、钱学森、王安、江泽民等为代表的杰出人才,有200多位校友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成为国际著名学者、大型企业领导人、商界领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的几所大学之一,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1999年首批进入“985工程”建设。200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实现合并,新的西安交大进入了崭新的发展历程。经过“985工程”、“211工程”的持续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办学水平大幅提高,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学校现有8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5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位列全国前三名,有11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现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并完成了一大批国家重大急需、引领行业技术的科学与工程任务,产生了多项国内外领先的科学技术成果,获国家三大奖共30余项;工程、材料、计算机、物理、化学、临床医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等学科领域进入了ESI的前1%行列。学校教师队伍总数达到2300人,其中有院士2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基金委创新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形成了一支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教师队伍,形成了民主包容、艰苦朴素、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师德师风。在校学生总数达30000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约为1.3:1,学历留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3%;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3项,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2篇;创办的“钱学森实验班”、医学“宗濂实验班”、“少年班”已成为品牌;开创了“2+4+X”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创办了本科生住宿“书院制”,创建了学生综合能力训练平台“工程坊”,倡导了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当今,世界各国为积极应对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方面的深刻变革,纷纷把发展高等教育和推进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将在国家发展中担负更加重要的责任;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关-天经济区规划的实施,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战略步伐的加快,为我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将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既是国家意志、时代要求,也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期盼。
历史地看,学校近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横向比较,我们的发展速度与国家要求、与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相比尚有明显差距,办学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与不足。学校地处西部,地域环境带来的思想约束与资源约束也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使得学校对快速发展的机遇把握意识、危机意识、前瞻性、计划引领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学校从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筹措资金的能力尚显不足,校园建设尚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对物理空间的需求,通过改革释放活力和创造力不足,尚未形成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学校学科的特色与优势不鲜明,承担国家任务的能力不足,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不明显、不突出,对地方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学校的地位不相称,满足过去老工业时代的学科格局难以满足现代工业时代的需求,导致工科的优势渐显脆弱、高水平理科尚未成形;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建设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高度渴望;教师队伍与国际水平尚有明显差距,站在前沿领域的领军人才偏少,追踪前沿领域的教师没有形成主体,且缺乏强烈的开放、开拓、开创意识。
西安交通大学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艰巨任务,必须在承担责任、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体现交大的独特价值。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历程中,始终将西安交大排在第一梯队,给予了持续的重点建设,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发展既有挑战又有机遇,我们必须胸怀大局、高瞻远瞩,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牢牢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科学谋划,加快发展,以期在现代工业、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体现交大的引领地位,为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而不懈努力。
二、目标与任务
1、使命
致力于培养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传承、创造和传播知识,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
2、愿景
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3、2020年目标
学校发展坚持“三步走”战略,在已经完成第一步十年建设的基础上,到2020年将学校建成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到2050年左右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理工特色”主要体现在:在规模上(学院数、专业数、教师数等)理工类学科达到60%以上;在学科水平上理工类学科多为优势高水平学科,其中一批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在现有5大类别学科群得到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形成标志我校理工特色的优势工科和理科,并在经济管理、生命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中产生若干个优势学科门类,形成鼎足之势。“研究型”主要体现在:学校工作具有突出的学术导向;教师工作中科研活动占有相当比例;拥有一支相当规模的专职科研队伍;人才培养以精英教育为主,突出创新性、研究型教育,研究生规模与本科生相当;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基地。“国际知名高水平”主要体现在:能代表中国一流大学水平,综合排名位列全国前列;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学者、一批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若干学科综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校友;有相当数量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
4、核心工作
未来十年,学校核心工作是:
(1)凸显理工特色,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形成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必备的优势学科门类结构。
(2)加大聚集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建成一支与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可比的核心教师队伍。
(3)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凸显人才培养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学风最好、教风最好、校风最好的“三好”大学之一。
三、若干重大办学思想
围绕到2020年将西安交通大学建成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学校对办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梳理,形成了如下基本认识:
1、坚定不移地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坚定不移地建设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根据现状,今后十年应着重于:凸显理工特色,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形成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必备的优势学科门类结构。按照国家战略需求,调整现有工科学科结构,改造传统学科方向;按照支撑关键行业与区域经济建设原则,布局新兴学科,使工科的脆弱优势变成稳健优势。以超常规举措发展理科,使我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跨越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把转化医学、与理工的交叉作为生命医学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大力推动生命医学学科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使我校生命医学学科的总体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强化管理经济学科建设,使管理学科部分方向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经济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以名师名家为引领,大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
2、坚定不移地依靠教师办学
未来十年应着重解决好:(1)把教师队伍建好。把教师队伍建好的关键是培养和汇聚“大师”、“名师”,建成一支与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可比的核心骨干队伍,形成教师队伍“高峰+高原”的合理架构。采取超常规、跨越式的聚集人才方式,实现在与国内兄弟院校、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竞争中的超越。(2)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一切依靠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在办学中的积极性。尊重教师的学术权力,特别是教师在育人上的主导权;行政管理围绕教师学术活动展开,充分保证教师的精力用于教学、科研;不断激发教师自身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完善教师队伍的自评价机制和人员流动机制;高度重视师生员工的民生问题,建设和谐校园。(3)引导好教师的主流价值观。通过制度上和舆论上的导向,让教授上讲台成为自觉行为,让桃李满天下成为价值追求,解决好“只教书、不育人”问题;通过转变学术评价方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创新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让崇德尚实成为价值追求,解决学术浮躁问题。引导教师追求学术卓越、师德高尚的“大师”风范,回归主流价值观。
3、坚定不移地“以育人为中心”办学
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科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高尚、素质一流、创新力强的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以育人为中心”办学的首要任务是加强育人能力建设,核心是提高育人队伍的整体水平与质量,重点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和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现阶段将以深化“2+4+X”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点,强化“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育人特色,按照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标准解决好“教什么、谁来教、如何教”的育人内涵问题,全面更新教材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着重解决好科研教学深度融合、高水平教师上讲台、管理服务育人等问题,使西安交通大学成为中国学风最好、教风最好、校风最好的“三好”大学之一。
4、坚定不移地以学科为载体办学
在中国的大学里,学科是作为育人的基本单元存在的,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科水平。所谓学科水平,是指以特定科学领域为单元所整体呈现的师资队伍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贡献程度。学科水平就是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学科为载体办学,就是坚持以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主线,坚持统筹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等内容对学科进行整体建设;以学科为载体办学,就是要保障学科首先实现育人功能,保障学科资源首先用于提高育人质量,避免把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割裂,避免把学科水平单纯理解为科学研究水平。未来一个时期,学校将紧紧抓住“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的契机,加速建成一批国际先进水平学科及一批国内一流水平学科,形成学校稳固的核心竞争力。
5、坚定不移地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
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卓越化发展、国际化发展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核心理念。
坚持内涵发展,完善学科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充分认识每一个学科存在的价值和各学科间应有的结构关联性与相互支撑性,按照高起点、高水准、高要求的原则,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相互促进,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或整合重组,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能适应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发展需求、优势明显、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和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普适性学生培养体系,按不同学科大类的内在规律,着力做好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更新,以及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社会实践能力建设。
坚持特色发展,塑造交通大学领先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的特质。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形成工科的工程科学特色、理科的应用驱动特色,理科与工科之间充分融合、其他学科与理工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结构,将我校建成具有“理工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凸显“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特色;根据不同学科要求,强化人才培养的理科基础教育、工程实践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使理工科人才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基础,非理工科人才具有良好的理工基础。
坚持卓越化发展,追求学科水平的卓越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卓越。坚持学科建设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到世界一流的卓越化目标,努力将学校各学科建设成引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重要成果的产生地;实施国际化学术精英培养和高素质领军人才培养,培养学生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和高尚品格。
坚持国际化发展,实现办学“视野、成分、水平”的国际化。国际化发展的核心是坚持以国际化视野和标准办学,建设国际化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国际接轨,吸引国际优质生源,形成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师队伍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学科水平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四、战略措施
以改革创新精神引领各项工作,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1、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水平,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未来十年我校学科建设的着力点是形成理工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所必备的优势学科门类结构,通过实施“工科振兴发展计划”、“理科跨越发展计划”、“经济管理跃升发展计划”、“生命医学突破发展计划”、“人文社科名家名师计划”等,并以“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等学术特区作为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全面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形成标志我校理工特色的优势工科和理科,并在经济管理、生命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中产生若干个优势学科门类,形成鼎足之势,实现“工科引领发展、理科跨越发展、经济管理持续发展、生命医学融合发展、人文社科特色发展”的大格局。
按照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关键行业需要,进一步拓展工科布局,不断强化建设,形成稳健优势。对于以机、动、电为代表的现有优势工科,突出传统方向的改造与转变,突出前沿科学探索和行业引领技术研究,加快实现由“以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向“以工程科学研究为主”的转变;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等战略必争学科领域,调整、重组并强化建设,形成新的优势学科领域;围绕国家若干重大工业领域和新兴战略产业,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带动相关学科群的发展。
采取超常规举措,高起点建设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坚持“科学问题导向、应用问题驱动、强化学科交叉,突出应用特色”的理科发展思路,形成“应用理科”优势,在此基础上形成“基础与应用并重,应用研究领先”的发展模式。以超常规举措建设人才队伍,设立学术特区,促进形成一批优势理科方向与团队,实现理科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形成理工“并驾齐驱”的局面。
把国际化高水平队伍建设作为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突破口。参照国际商学院的用人机制与标准,通过特别人才引进措施尽快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管理学、经济学队伍;进行学位教育的国际认证,提升育人质量;加强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研究,力求为政府决策、企业制度与管理创新等作出重要贡献。使管理学科在保持国内领先的基础上,部分方向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经济学科达到国内一流。
把发展转化医学、与理工的交叉作为生命医学学科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加强生物、生理等基础研究,促进生命基础科学研究与基础医学研究的融合;适应国家和地方医疗与国民健康的需要,大力加强临床医学建设并形成比较优势;通过与理工科的交叉,实现在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手段上的突破。
以“出大家、出名师”为引领,特色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通过实施“人文社科名家名师计划”,促进产生若干名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名家名师;加强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研究以及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鼓励教师出精品、出力作,建设若干亮点方向,形成学科特色,推进社会文化与区域文化创新。
从培育新的优势学科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新兴与交叉学科。学校通过设立交叉学科研究院等方式搭建平台,促进跨越大学科类别的实质性大交叉,特别是理科、工科与生命医学的交叉,孕育一批新的交叉学科方向,培育新的学科。
2、以分类、分层次的学科重点建设为抓手,强化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
重点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围绕“到2020年把若干个学科建成世界一流水平学科,同时建成一批世界先进水平学科,使学校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依托“985工程”、“211工程”,加强以学科为载体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统筹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等内容,形成一体化的建设体系。
重点建设坚持“四个衔接”,即: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相衔接、建设任务与资源投入相衔接、资源投入与绩效评价相衔接、绩效评价与收入分配相衔接,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将有限资源集中用于核心目标,提高建设效益。
重点建设实行分类指导。学校根据学科性质将学科分为工科、理科、经济管理、生命医学、人文社科五大类别,遵循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准突破口,对不同类别的学科按不同的建设标准、建设路线、建设投入进行分类建设,分类考核。
重点建设实行分层次建设,即:将现有学科分成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后备拟建世界一流学科、拟建国内一流学科、特色与支撑学科,对不同层次学科按不同的目标予以建设。
3、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突破制约学校发展的物理空间瓶颈
按照“前瞻规划、引领发展”的指导思想,基于现有土地资源,本着“相对集中、保障需求、高效便利、先建后迁”的原则,通过新建、调整,充实校区功能,优化校区结构,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保障,从校园布局、风格、特色以及有限资源优化使用等支撑西安交通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新老校区统一规划,联动建设。围绕学科发展规划,按照“学科-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一体化”原则,将曲江校区与兴庆校区、雁塔校区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联动建设。将兴庆校区、雁塔校区内现有的“轻装备”学院(学科)整体迁入曲江校区,在曲江校区新建一批科研基地;将非教育产业迁出校园,教育产业主体集中到雁塔校区。认真做好学科物理空间布局,明晰每个学科的地理位置、物理空间大小,实现各学院(学科)拥有充足、相对完整的物理空间,改变“校园有多大、学院就有多大”的零散局面。
在快速建设曲江新校区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新的机遇,积极拓展新的土地资源。利用新一轮的校区规划与建设,完善现有资源调配体系,提高现有物理空间的使用效益;同时调整职工住宅建设方案,使之与校区规划建设相适应。
4、传承与创新大学文化,树立“三好”大学的社会形象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培养人才、凝聚人心、扩大影响、赢得未来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发扬交大优良传统,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树立“学风好、教风好、校风好”的社会形象。
将学校建成中国学风最好的大学。给学生充分的思想自由和创新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活力;不断加强以学习为中心的条件建设(如:专业实验室、工程坊、图书馆、网络学习环境等),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良环境;激发学生胸怀远大理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学习热情,倡导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学习精神,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将学校建成中国教风最好的大学。建设学识高远、思想深邃、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一流教学水平的形成提供师资保障;确立教书育人的崇高地位和神圣性,不断加强以爱与责任为核心的师德建设,真正使一流教师投身于教学一线;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体系(理念、模式、内容、方法等),形成一流教学效果,真正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
将学校建成中国校风最好的大学。不断加强大学生学习活跃、思想活跃、生活活跃的“三活跃”文化建设,不断加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文化建设;全校倡导恪守科学、民主、崇实、尚德的大学精神,坚守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坚持“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与传播交大的“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优良校风,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保障体系
资金保障和体制机制保障是学校实现战略目标的核心支撑。
1、筹措资金
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充分利用好自身的教育、科技、校友资源,通过显著提升资金筹措能力、资金管理能力、资金运作能力,提高学校整体经济实力,以支撑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
政府主渠道作用。保持从教育部争取与九校联盟(C9)高校相当的经费;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坚持“以贡献求支持”原则,强化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支柱产业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等重大需求,以联合办学、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等方式赢得地方政府建设投入。
科技资源的利用。建立筹资共建研究基地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院、学科的积极性,在切实解决企业科技难题的基础上,通过赋予企业冠名权、学生优先分配权等互惠互利政策,强化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募集建设与发展资金。
教育资源的利用。统筹、统管学校教育资源,理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学术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关系,平衡好学校、学院、被教育者等各方面利益,扩大各类非学历教育规模,统一、规范非学历办学管理,建立激励增长的政策体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增加学校财政收入。
建立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海外关系等全程、全时对口联系的机制,进一步把利用自身资源共建落脚到和政府、企业共建院系、专业上;集中目标、以切实提高学校财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共建异地研究院、开展其他形式的异地联合办学;建立有利于促进筹资人积极性、可持续发展的、与经济效益挂钩的资金筹措机制;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在资金筹措中的联络和协调作用;积极拓展海外资源,重点吸引台湾资源和海外校友资源;探索国家政策框架下的利用贷款谋求发展的新机制。
2、改革体制机制
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形成与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管理体制与机制,激发内驱动力。
建设符合现代大学办学规律的学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执行与监督体系,理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完善校、院、系三级学术决策体系;充分保障教授行使学术权力,使教授在专业设置、育人方案、学科发展、学术评价等方面有充分的决定权;强化校、院行政管理中的辅助决策委员会制度,保证关系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各类事务实现科学民主决策。
完善“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管理体系,形成新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将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与重点建设三方面工作统一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学校决策与工作体系,统筹对学科建设的资源投入,实现物理空间配置、重点建设资金投入、其它财力投入在同一决策体系下的统一调配,学校的资源投入将紧紧与目标任务挂钩。建立重点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将学校的考核逐步过渡到以学科为单位,以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学科建设内容为核心,并将重点建设绩效评价与绩效工资挂钩,促进内部良性竞争环境形成。
逐步扩大“学术特区”试点,各学院(学科)根据情况建立“学术特区”,借鉴国际先进模式,逐步推广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做法,实行终生教职(Tenure-track)制度、保障研究人员独立性的扁平化科研组织模式、去官僚化的行政体制、特殊的人才评价方式,释放学术团队的活力与创造力。
强化开拓进取的大学文化建设。以“追求卓越”的价值观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推动力,引导全校师生树立“追求卓越、不甘平庸”的价值取向,强化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意识,营造能者上、庸者下、“给追求卓越者以空间”的学术环境,形成促进学校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3、全面加快“民生工程”建设
把“民生工程”建设作为凝聚人心、构建和谐校园、增强学校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障。
加快推进学校住房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从根本上解决好教职工的住房问题,为学校延揽高层次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提高教职员工的健康和医疗保障水平。
六、结束语
本规划是未来十年西安交通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战略规划,学校各项工作均以此为纲。在本规划的基础上,学校将制订“学科建设规划”、“校园发展规划”、“财务支撑计划”、“体制机制改革方案”,作为本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学院将根据本规划制订学院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布局、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与建设任务,明确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行动与举措。学院规划经学校批准后,将作为学校对各学院目标考核的基本依据。
到2020年将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是每一位交大人肩负的历史责任,全校上下应统一意志、坚定方向、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