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目录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基本信息 > 正文

中共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 西安交通大学2022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2-10-20  浏览量:

  • 索引号: dxb/2022-1020002
  • 公开目录: 基本信息
  • 文 号:
  • 主题词:
  • 发布机构:党、校办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学校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等工作重要论述和来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传承弘扬西迁精神,着力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加快建设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1.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健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工作机制,完善全面系统、及时跟进、贯通学习的长效机制,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学习培训、新闻宣传、师生宣讲、文艺阐释等工作,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推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走深走实,深刻认识和把握“两个确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西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召开中国共产党西安交通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为学校未来发展擘画蓝图。

2.规范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健全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分管领导专题会议、牵头部门协调会议、部门办公会议“五级”工作体系,持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作用。加强对二级单位党组织的领导指导,完善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例会、党支部书记例会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党建工作责任,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3.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加强学院党组织政治功能建设,把好政治“十关”。完善学院党组织议事决策机制,开展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事决策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党组织会议前置把关要求执行情况专项检查,不断健全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健全基层党组织统筹运用“难题清单、举措清单、责任清单”三张清单破解难题机制,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激发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组织实施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健全附属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医院和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做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作。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牢正确选人用人鲜明导向,注重在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急难险重岗位上锻炼干部、检验干部、发现干部、使用干部。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自身建设,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锻造政治过硬、作风扎实、本领高强的干部队伍。加大干部交流、轮岗、挂职力度,健全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选用机制。构建优秀年轻干部、党外干部全链条培养体系,规范科级干部管理。持续推动干部作风能力双提升,做到“政策法规一口清”“第一时间到现场”。更好发挥干部监督联席会议作用,促进干部监督与干部培养教育、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精准化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做深做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

5.加强文化生态建设。聚焦党的二十大、西迁精神时代内涵等重大主题,深入开展立体化全媒体宣传解读,办好西迁精神理论研讨会。树立文化强校战略思维,坚持人文与科学并重,持续挖掘“文化+学科”内涵,开展文化强校专项研究,推动政治文化、学术文化、人文文化融合发展。推进文明校园常态化建设,统筹开展文明实验室、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社团、文明食堂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和网络文明建设。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占领和巩固壮大意识形态阵地,持续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营造和巩固良好的政治、学术、人文生态。深化融媒体中心内涵建设,推出品牌化融媒体精品作品。

6.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六个不足”共性问题和中央巡视反馈问题,完善巡视和审计整改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坚持严的主基调,严格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和中管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规范校院两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任务职责。聚焦“国之大者”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精准做好重点领域监督,加强非主业领域腐败风险防控。持续整治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全面实行“作风负面清单考核制”。完善落实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进书院课堂、进公寓食堂、进实验室“三进”活动。聚焦“四个落实”,高质量完成校内巡视全覆盖任务。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审计委员会作用,以强有力的审计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发展。

7.凝聚改革发展合力。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引导统一战线成员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建言献策、社会服务等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建立“我为师生办实事”长效机制,畅通师生诉求渠道,及时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发挥校院两级教代会作用,保障教职工依法有序参与学校管理,凝聚办学治校的群众智慧。广泛开展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活动,打造文化活动品牌。以庆祝建团100周年为契机,稳步推进共青团改革,打造“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青字号品牌。推进养老保险和退休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医疗和工伤保险体系。进一步加强对西迁老同志的关心关爱,充分发挥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作用,用心用情做好为老服务工作。

二、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8.“五育并举”引领“三全育人”纵深推进。制定并落实学院书院协同育人举措,夯实以学院为主体的双院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三全育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责任体系,深化有智慧、有温度、有内涵的资助育人体系,健全“校—院—班—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继续实施“四个一百”育人工程。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创新务实有力,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和综合评价办法。建好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多渠道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研究能力。持续深化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建好课程思政中心,建立课程思政示范和培训体系,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9.“四新”引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持续加强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国家“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突出“理科+优势工科”“理科+医科”专业融合,推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布局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专业,以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医工结合等为示范,不断做实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推动现有专业适应未来技术和现代产业,探索项目驱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课程、实验平台建设,提升通识课程内涵和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改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推进“十四五”教材建设,严格教材编写、审查、选用和成效评估。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管理服务队伍效能提升、国际合作办学能力提升三大质量提升计划。启动AI+数字化课程教材建设、专业知识图谱建设、网上考试和试卷数字化命阅存管系统研制三个创新工程。

10.“四个面向”引领研究生教育再创新。探索与本科衔接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落实“双导师制”,实施“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联合百家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聘用千名工程科技专家担任导师,培养万名卓越工程人才。围绕“四个面向”,前瞻性布局和优化调整学科学位点,进一步推动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建设一批思想性、前瞻性研究生教材。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全覆盖,强化督导检查。持续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全面落实“八要十不准”“学位质量20条”,进一步落实学位论文质量把关责任制,加大学术不端惩戒力度。

11.持续提升招生和就业创业工作质量。实施本科大类招生、培养、管理一体化改革,破解各专业生源不均衡、学院培养主体不清晰等难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专项计划,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完善招生计划分配体系。组织以学院为主体的全方位招生宣传,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深化“优本”计划改革,创新实施少年班、钱学森班、基础学科拔尖班、优秀本科生提前攻读研究生计划等。继续实施学生职业生涯“五个引领计划”,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学生国内外学科、科技竞赛获奖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层次,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就业去向落实率和就业质量全国领先。

三、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2.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坚持“四个面向”,深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持续推进“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加强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培育,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项目获批数居全国前列。以大科学装置、国家级科研平台为支撑,布局一批“从0到1”基础研究项目,围绕未来技术和现代产业技术开展攻关,产出原创性科技成果。持续跟进梳理“国之大者”和“卡脖子”难题清单,强化前沿和共性技术研究,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千万级项目再创新高。落实军民融合战略,深化与军工集团务实合作,军工科研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教育,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四、着力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13.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作用。持续挖掘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特色优势,通过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扎实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任务落实,常态化开展“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工作。结合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对各学科进行全面分析,着力“扬优、补短、强弱”,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个学科发展思路和举措。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开展数学、生命医学、地学等学科建设行动计划。精准对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坚决推进“破五唯”,不断完善和优化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突出对“质量、成效、特色、贡献”的引导和激励。

五、深入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

14.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把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考察贯穿于人才选聘、引进、考核、晋升全过程,构建更为完整的制度体系。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持续开展“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新时代‘大先生’讲坛”、高层次人才研修班、青年教师国情研修班等活动。发挥西迁老教师、教学名师“传帮带”作用,办好“西迁精神新传人”讲堂等,教育引导教师心怀“国之大者”,厚植家国情怀,听党指挥跟党走。贯彻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严格师德考核评价,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

15.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各级党组织在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中的政治把关作用,强化对海外归国青年教师和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吸纳,做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以学科建设为牵引,实施好“领军”“青拔”“青秀”计划,扩大高层次人才规模,完善服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精准引才工作机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建设一批协同攻关团队、学科交叉团队、国防军工团队、青年创新团队等校级重点创新团队。完善人才共享机制,实施“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的引才举措。落实“破五唯”要求,坚持分类管理考核,不断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完善细化服务人才工作举措,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不断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生态。

六、全面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16.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加快推动学校融入经济、融入社会、融入产业。持续推进与相关省市战略合作,巩固拓展与已签约省份、省内地市合作成果。加强与龙头企业务实合作,共建校企创新联合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依托西北地区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盟,开展优质课程研修、名师西部高校共建共享等活动,服务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学院转设。理顺非学历教育管办分离的体制机制,打造统筹规划、集约共享、规范专业的新架构新平台。提升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完善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机制,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17.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发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作用,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搭建“一带一路”沿线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平台。优化国际合作交流战略布局,梳理各学科对外合作基础,稳步推进合作伙伴发展计划,推进西安交通大学米兰理工联合设计与创新学院建设,继续拓展与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工作。加强教师国际合作交流能力建设,鼓励对接国际重点学科团队,促进国际科研合作交流。推进“全球校园项目”,拓宽学生国际交流渠道,培育学生国际胜任力。强化政策激励引导,推进国家“111基地”及省级引智基地平台建设,务实高质量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及成果转化应用。

18.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和规模。加强与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盟校及中东欧、亚洲等国际知名高校合作,进一步优化留学生生源结构,提升生源质量,做好留学生的培养、管理与服务。做好“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再认证”和“MBBS项目质量认证”自查与评审工作。加强“留学西交大”品牌及平台建设,办好来华留学国情教育系列活动,引导留学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学历留学生汉语教育,提升汉语水平。完善孔子学院工作机制,落实孔子学院中方院校办学主体责任,规范实施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及外派教师管理。

七、推动“大文科”跨越式发展

19.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精准把握党和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国之大者”做好学科发展和科研组织工作。设立伟大建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等重大专项,形成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做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标志性科研成果培育。充分发挥管工融合优势,推进“西安交通大学系统行为与管理实验室”建设。探索多元化扩大智库研究与服务队伍规模机制,健全完善智库研究成果认定激励机制,加快智库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提升智库建设质量。积极推进校地校企合作,设立“揭榜挂帅”课题,联合校内外跨学科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继续实施“名家推进计划”,加强成果宣传推介,扩大社会影响力。坚持“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科研服务模式,做好有组织的科研和服务工作。

八、提升医学学科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

20.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生命医学前沿重大科学问题,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以医工交叉为突破口,围绕生命科学前沿科技、医疗器械、装备与诊疗技术、疫苗与免疫工程、创新药物等,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以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支撑,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和国家,打造医教研一体、政企产学研融合的攻关转化平台,建设联合研究院,培养“科学家+工程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推进附属医院建设,打造综合规模大、专科特色强、医教研水平一流的附属医院新体系,推动主要医疗指标与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整合附属医院科技信息资源,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加速打造智慧医院。

九、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1.科学谋划多校区摆布和机构改革。优化各校区规划布局,合理确定功能定位,理顺运行管理机制,完成兴庆、雁塔、曲江、创新港四校区总体规划的地方政府审批、教育部备案工作。继续推进创新港南区学生公寓及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工作,创新港E区食堂开餐运行。按照精简高效、职能明确、分工合理、执行有力原则,结合中央巡视整改要求,有序推进机构改革重组,优化机构管理模式。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学校章程的宣传解读、推进落实。推进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制度保障。

22.推进管理服务工作提质增效。进一步开展业务分类、业务流程梳理,完善部门间协同配合的规范流程和工作机制。推进后勤保障工作质量一流、能力一流建设,优化组织领导,提升信息化水平,建立服务保障快速反应机制。盘活各校区住房资源,持续推进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提升采购与招标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完成兴庆、曲江、雁塔校区网络改造升级。强化勤俭节约、成本意识,采取有效举措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开拓多元化资源筹措渠道,合理调配内部资源。

23.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完成校办企业体制改革。推动房屋使用规划与校园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公房超定额有偿使用方案,做好教学科研单位公房绩效考核,提高公房资源利用率。创新公共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模式,做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考核评价。全面完成企业体制改革任务,聚焦主责主业,明确资产公司定位和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和内控体系建设,更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

24.加强校友和教育基金会工作。持续推进全球校友协同创新中心体制机制和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校友发展与母校发展互促机制,推动“学校+校友+地方”协同创新、共建共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校友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全员参与的校友工作格局。组织“第二届西安交通大学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构建“政府、学校、校友”合作共赢新模式。聘请优秀校友担任学生导师。持续开展“走进交大校友 寻访交大精神”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挖掘培育捐赠资源,提升捐赠服务水平,捐赠收入实现稳中有进,资金保值增值再上新台阶。

十、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25.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管理。切实防范校园传教和敌对势力渗透。建立党委领导下多部门联动的预防、监测、研判、处置机制,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推进校园安全预防、监管、问责一体化综合治理体系优化工作,打造一流平安校园。常态化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与专项督查,加强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发挥实验室安全体验馆的育人功能。

26.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改革发展,慎终如始、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加强与属地管理部门沟通对接,不断完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统筹做好各校区、家属区、附属单位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加强疫情防控政策宣传解读,普及师生防疫知识,引导师生理性认识疫情,做好科学防护。持续推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和建言献策工作。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