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目录

中共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 西安交通大学 2024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4-11-07  浏览量:

  • 索引号: dxb/2024-00002
  • 公开目录: 年度工作计划
  • 文 号:
  • 主题词:
  • 发布机构:党、校办


2024年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学校实现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来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持续用力,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长效机制。完善党委常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贯通学习机制,严格落实党委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制度,抓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持续深化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三个贯通”,做好内化、深化、转化工作。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健全“15233”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党委常委会听取教学科研单位工作汇报机制,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2.持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不断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持续强化系所、平台基地、学生社团等党组织建设。制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若干举措,推动各级党组织统筹运用“三张清单”、结对共建机制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组织实施新一批党建双创项目培育创建,评选表彰“两优一先”。推进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基层党务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制定新一轮党员教育培训计划。建设学校党建培训平台,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

3.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完善干部选任工作顶层设计,选优配强二级单位领导班子,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质量结构。健全完善“双肩挑”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全链条培养体系,加大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力度,持续做好科级干部和组织员队伍建设。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整合监督资源,完善监督网络,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构建多层次、精准化、实效强的干部教育培养体系,推进干部人才一体化教育培养见实效、出实绩。

4.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聚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情况开展政治监督。推动完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压紧压实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链条。组织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开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纠治“四风”问题专项检查,对“作风建设年”开展“回头看”检查,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扎实开展重点领域问题线索核查,坚持“三不腐”一体推进。不断完善巡视三级反馈整改机制,强化巡视成果运用。促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与巡视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等贯通融合、形成合力。持续开展好一校一策工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精准监督。巩固拓展教育整顿成果,持续加强纪检监察机构自身建设。

5.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强校战略,完善一流大学文化体系架构。持续推进“六类宣讲体系”建设,与省委宣传部共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研究中心。持续深化西迁精神传承弘扬,举办系列研讨、座谈、巡展,做好西迁精神新传人的挖掘和宣传,推进主题文艺创作。建好博物馆群落,以场馆育人助力大思政课建设。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建强“数据—平台—供给”三轮驱动全媒体思政育人基地。推进文明校园常态化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文明实践活动,加强文化资源统筹和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依托“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打造具有交大特色的国际传播品牌。做好交通大学130周年校庆宣传筹备工作。

6.做好统一战线、群团组织工作。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侨联、留联会桥梁纽带作用,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在立德树人、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勇担使命。开展“党外青年骨干育苗培优计划”、“走基层、知国情、做贡献”等实践活动,持续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完善校院两级教代会体制机制,凝聚办学治校的群众智慧广泛开展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和劳动技能竞赛,团结凝聚职工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坚持党建带团建,学生社团建设提质增效。用心用情做好为老服务工作,多措并举推动老有所为阵地建设。

7.完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体系。以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工程”为战略抓手,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完善“大思政课”工作机制,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强“大思政”云平台,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课程思政案例大赛等,提升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打造一批思政“金课”,提升铸魂育人实效。深化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高质量发展,推动教书育人、管理服务、后勤保障三支队伍制度化常态化下沉学生社区。推动机关、后勤保卫干部深入学生社区担任楼长、网格长,将学生成长发展问题解决在一线,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增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育人实效。实施育人队伍“赋能计划”、志愿服务“星航计划”和能力塑造“攀登计划”。优化心理健康测评,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和干预处置机制,持续提升心理筛查信度效度。持续细化学生教育管理,提升困难学生帮扶实效。

8.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施“珠峰计划”(综改试验班)并启动首届招生选拔培养工作。落实《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和2023版培养方案,规划布局未来新兴和战略必争专业,创新实施学生多元培养成长路径。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基础课教师队伍、教学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国家-省级-校级后备名师梯队建设,建设教师教学发展数据集,赋能教师教学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引领,推进前沿交叉、项目驱动、创新创业、知识图谱课程建设。实施精品教材传承计划,“揭榜挂帅”建设新兴和交叉领域教材。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电子化考试平台建设。

9.提升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落实“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探索建立工程教育评价新标准,培养高层次卓越工程人才。深化基础学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首批团队交叉人才培养试点工作。优化学位点布局,做好学位授权点自主审核增列、急需学科增列工作,构建更加完善的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夯实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推进“十四五”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进研究生“一站式”社区育人工作,提升研究生管理服务水平。

10.推动招生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本科生、研究生招生工作,提升生源质量。推进少年班招-培联动改革。深入实施学生就业“五个引领计划”,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构建高质量就业育人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层次,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高质量就业,引导大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力承办好2024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精心培育学校参赛项目

11.全面推进有组织科学研究。建立以重大任务实施为核心的协同攻关机制,构建“科学发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转化孵化”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和新建培育,推动大科学装置、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重大科研平台高质量建设。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前沿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基础研究,统筹协调各类科技资源,设立基础研究专项,打造协同发展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大平台。完善“国之大者”攻关任务清单,推动科研人员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产出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加快推进国防科技特区建设,全面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完善科研诚信与科技评价体系建设,强化学术不端查处力度。支持优势学科、交叉学科、战略必争学科创办高水平国际期刊

12.持续推动学科建设。对照“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学科评估分析结果,台账式、清单化推进落实学科建设任务。做好“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工作。加强基础学科平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育,实施长周期考核评价,巩固拓展“基础学科跨越计划”成效。深化前沿科学技术学科交叉中心建设,创新组织方式和体制机制,打破院系、学科壁垒,持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开辟学科发展新赛道、培育新增长点。升级学科交叉信息平台。强化“双一流”经费预算管理,提升项目管理效能,通过专项资金,引导学科拓展学科方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3.推进“大文科”振兴发展。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工作,持续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探索研究启动首批文科资深教授遴选工作,打造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加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深化与中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智库实质性合作。加强人文社科与理、工、医等学科交叉融合,扩展横向科研合作,深度参与政府、企业重大战略和实践需求研究,提供战略咨询、技术开发等服务。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发出交大声音,持续扩大学术影响力。

14.推进“大医科”跨越发展。聚焦医工交叉主方向,创新“医学+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汇聚医教研产政各方力量,统筹推进“基础研究-交叉融合-转化医学-临床应用”融通发展,完善医工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等医学健康领域重大科教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有组织、建制化、高水平科研基地体系。持续做好医学交叉团队遴选和医学交叉博士后招聘工作,引培并举打造高水平医学科研人才队伍。强化临床牵引导向,加强医学、生命、工学等多学科深层次交叉融合,推动交大医疗联盟建设,辐射带动区域医疗健康服务水平提升,全面拓展医学学科综合影响力。

15.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抓好人才强校战略顶层设计,成立人才工作专班,健全人才工作科学决策机制、统筹协调机制、督查落实机制。加强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院士“头雁计划”、领军“领航计划”、青拔“挺膺计划”三级人才计划,发挥不同层次人才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及师德引领等方面的表率作用。持续丰富“校招共用”人才共享机制内涵,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强化引才聚才平台建设,办好第十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研讨会。实施人才“评价改革工程”“生态优化工程”“服务提质工程”,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强化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监督约束体系建设,营造高尚师德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16.高水平开放办学实现新突破。落实《全球发展行动计划2030》,打造“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升级版,拓展和深化海外合作深度与广度,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引智基地布局。校地企一体部署海外人才基地、创新中心,用好用活海外师资、海外校友资源,助力引才引智工作。建设丝路国际校(园)区,持续培育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深化联合设计与创新学院内涵建设。做实“一带一路”产教联盟,推动产教融合走向“一带一路”,为“走出去”企业培育良好创新生态。通过与海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开展硕博短期/暑期项目、建设海外生源基地等举措,吸纳优秀国际学生来校学习。持续完善国际学生、港澳台生国情教育体系,打造品牌课程、活动、项目。

17.深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创新港秦创原总窗口作用,坚持校地企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实施“6352”工程,完善“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强化科研平台与重点产业对接,推动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与领军企业共建共享,打造高水平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建立龙头企业承载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施“卡脖子”技术反向揭榜挂帅计划,对亟待转化应用的重大技术实施“学校出题、企业推广”研发模式。发挥“秦·港孵化器”作用,加快建设创新港金融小镇。举办硬科技国际技术交易博览会,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转移转化。坚持“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布局建设异地研究院,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请五进校园计划”,分领域请龙头领军企业总工、技术主管、首席科学家、技术总监和相关研发负责人进校园开展务实合作。持续提升基础教育办学能力水平,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不断完善乡村振兴、对口支援工作机制。

18.推动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指导、协同联动,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原则,深化评价、分配、管理“三项改革”。“一院一策”推进教学科研单位长周期考核工作。稳步推动机构改革,提升治理效能。创新港南区B板块学生公寓、基础设施配套等如期投用。推进公共平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提升开放共享能力。盘活各类国有资产,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不断优化“一流质量、一流能力”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启动130周年校庆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提升计划,聚焦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节能增效,建设绿色校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梳理制定开源增收渠道清单,完善科学有效的节流工作机制,建设高质量财务管理体系开展“信息化建设提升年”,持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政策法规研究,提升规章制度建设水平和议事协调机构运行效能。

19.统筹推进校友和教育基金会工作。创新校友工作体制机制,建强合作共赢平台,发挥校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教融合等方面作用,促进学校与校友合作共赢。优化校友组织布局,成立行业校友联盟,升级校友信息系统,完善校友联络机制,以校友圈串起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开展“第三届西安交通大学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校友企业母校行”等系列校友品牌活动。完善筹资机制,拓展筹资渠道,打造学科发展基金、名师基金等品牌项目。强化捐赠项目管理,提升捐赠服务品质,增强保值增值能力。

20.筑牢校园安全稳固防线。统筹发展与安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做好重要保障期安全稳定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三抓三实”工作体系,加强网络、课堂、教材、讲座、社团等意识形态阵地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管控处置、正面引领,防范校园传教和敌对势力渗透。完善校园安全综合治理网络化建设,推进高水平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消防、实验室、食品卫生、校园网络、科技保密等重点领域安全管理,提升风险管控、应急处突、综合保障能力。深化校园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健康校园建设。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