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 西安交通大学2023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3-10-17 浏览量:
- 索引号: dxb/2023-00003
- 公开目录: 年度工作计划
- 文 号:
- 主题词:
- 发布机构:党、校办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学校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胸怀“国之大者”,弘扬西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贡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1.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凝心铸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面向党员干部、教师、学生群体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教育师生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严格执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并执行“15233”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工作机制,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一贯到底、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2.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面贯彻落实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落实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统筹运用“三张清单”,扎实推进“三个共建”,形成协同协作破解发展难题的合力,促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提升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作用。加强党对基层学术组织和教学科研实体机构的指导,继续强化系所、平台基地党组织建设。推进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等设立临时党支部。健全落实附属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附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3.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党的领导贯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健全精选、优育、严管、善用全链条机制,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扎实、本领高强的干部队伍。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轮岗交流、挂职锻炼、基层历练,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交流挂职。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落实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构建多层次、精准化、实效强的干部教育培养体系。
4.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制定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举措,重点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政治监督。强化“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和重点领域监督,开展学生管理、招标采购、人事招聘、附属医院等领域专项监督,一体推进“三不腐”。依法依规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统筹推进各类监督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聚焦“六个不足”共性问题,巩固深化中央巡视整改。制定2023-2027巡视工作规划并启动新一轮巡视,完善“校领导班子-职能部门-被巡视单位”校内巡视三级反馈整改机制。做好纪检监察干部教育整顿工作,持续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持续开展“作风建设年”,完善“首问首接负责制”、“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推动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坚决整治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促进干部作风能力双提升。
5.深入实施文化强校战略。持续深入挖掘西迁精神“听、跟、走”新的时代内涵,建强西迁精神研究中心,办好西迁精神理论研讨会,持续做好西迁精神主题的教学、研究、出版等项目,增强师生“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坚持人文与科学并重,构建全方位文化育人体系,推动政治文化、学术文化、人文文化融合发展,促进体育文化、美育文化、劳动文化特色鲜明。繁荣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强化“文化+”平台建设,提升交大文化品牌在全社会的感召力。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讲好交大故事,传播交大声音。推进文明校园常态化建设,不断提高师生文明素养。
6.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统一战线成员积极投身立德树人、科技创新、建言献策、社会服务等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能力。实施“党外青年骨干育苗培优计划”,做好党外优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管理、服务工作。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挥好“西北高校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联盟”作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修订完善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拓宽教职工民主参与渠道。广泛开展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落实党建带团建,加强二级单位团委和团干部队伍建设。优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体系,培育青年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用心用情做好为老服务工作,推进老有所为智库建设。
7.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育教学。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用好用活交大西迁博物馆等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三全五育”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学院书院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内涵建设,持续推动领导力量、思政力量、专业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中间。发挥好辅导员、导师、班主任等育人队伍实效,推进学生健康成长“十项举措”见效落地,营造全员育人、仁而爱人育人氛围。进一步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持续完善有智慧、有温度、有内涵的资助育人体系,不断健全“校—院—班—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做实“四类困难”学生专班帮扶机制。
8.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基础学科、强基计划拔尖人才培养再创新工程,开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田”,进一步完善拔尖学生选拔分流、本研贯通培养、长周期评价等机制,全面提升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坚持“四个面向”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前瞻性布局和优化学科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建立和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评估及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课程组建设,丰富课程资源,完善通识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突出领军学者标杆课程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严把教材选用关。推进数字化课程与数字教材、电子化考试平台、知识图谱采集式学习三大创新工程示范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数、五类“金课”入选率、国家级“十四五”规划教材入选数、学生A类竞赛获奖数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9.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实施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落实“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与合作单位协同完善培养方案,试点共建校企课程,打造基础应用前后端、学科专业横向间、校企深度融合的“双导师、多导师”,在有组织的管理和实战的研发过程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强化学院及导师在研究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中的参与度。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完成学位授权审核点自主审核、急需学科增列工作。持续推进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严把学位论文抽检工作质量关,加大学术不端惩戒力度。
10.提升招生就业工作质量。进一步完善本科大类招生、进校前选择学院工作机制,健全“招—培—管—服”一体化培养体系。加强招生宣传工作,优化招生计划编制,动态调整各专业招生规模计划。持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升来自“双一流”大学的生源比例。改革博士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机制。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和就业引领五项计划,完善并用好就业大数据平台,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创业工作质量,基层选调生实现全覆盖,国家重点领域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
11.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推动基础研究“顶天”、应用研究“立地”,强化有组织科研,持续深化“四大”建设。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培育建设,加快完成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在新领域布局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与政府、企业合作培育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要科研平台。持续跟进梳理“国之大者”和“卡脖子”难题清单,强化前沿和共性技术研究,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千万级项目再创新高。加强国防科技能力建设,推进与军工企业务实合作。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建立突出创新质量、贡献和绩效的评价机制。
12.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结合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对各学科进行全面梳理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思路和举措,推进强势学科引领、优势学科做强、弱势学科补短、基础学科做厚、新兴学科加速、交叉学科突破。深入实施“基础学科跨越计划”,贯通基础学科建设、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完善基础学科长周期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地学、储能、法医学、国际法学等学科和方向发展。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做实学科交叉成果认定,用好学科交叉信息平台,推动平台共建、资源共投、人员互聘、成果互认、学生联培。从学校、学科两个层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工作。
13.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把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组织工作首要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产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成立智库中心,为全校智库提供公共资源、社会联系、成果输出服务,巩固政策类智库优势,发掘科技类智库潜力,提高全校智库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设置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业一级岗位,树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标杆。做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培育,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秀研究成果,推动理、工、医、文跨学科交融,探索更紧密联系政府部门、更深度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科研组织新模式。
14.推进医学学科跨越发展。持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聚焦医疗健康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问题,引入龙头企业建立临床研发联合体,精准组织联合研发和技术攻关。完成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立项建设工作。组织申报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进一步加快医药研究创新发展、深化医药产学研融合。组建临床牵引的医学交叉团队,设立医工交叉引导专项,持续推进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产出一批原创性的基础理论成果、临床诊疗新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与创新药物。加快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推动成立护理与康复学院。
15.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学科建设牵引,制定“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具体措施。实施好国家、省部各类人才计划,制定团队建设实施方案,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培育一批领军创新团队和青年创新团队。强化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扩大专职科研人员体量。深化“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人才共享共用机制,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同推进“三池一机制”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链联合引才用才,共同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完善人才政治把关机制,发挥教师工作委员会作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激励广大教师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强化科研诚信建设。
16.推进高水平开放办学。发布交大全球发展战略,强化“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机制建设,持续深化“一带一路”、中东欧地区合作交流。强化院系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合作,拓展深化重点合作伙伴合作领域,加强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出台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管理办法,深化联合设计与创新学院内涵建设,启动丝路国际学院建设,健全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合作机制。以数字化赋能完善留学生招生培养管理服务链条。加强国际学生国情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合作,加强港澳台学生培养。
17.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创新港秦创原总窗口作用,推进“四主体一联合”创新联合体建设,通过高水平科技合作促成更多企业进驻创新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服务西安“双中心”、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发挥好专职科技经纪人队伍和创新港科技成果超市作用,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工作,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落实基础教育提质扩优专项行动。建立健全高质量继续教育管办制度机制,整合学科资源提升办学水平,持续扩大学校综合收益。加快推进创新港医院、泾河医院等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
18.以深化改革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四唯”、加快“立新标”,实施评价体系、人事分配制度、管理改革。坚持使用牵引,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评价机制,组建科学家团队、企业家团队及市场、金融、经济等综合专家团队开展评价。探索“包干制”的绩效分配制度,强化适应学校改革发展的激励机制。推进部分领域机构改革,深化学部制改革,实现资源优化整合。
19.切实提升治理能力治理水平。提高多校区运行效率,协调推进创新港南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优化调整后勤组织管理架构,构建“一流质量、一流服务”的新型后勤服务运行体系。建设后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后勤”。持续改善提升校园及家属区环境。统筹建立多元化财务筹措机制,外争资金支持,内挖资源潜力。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高财务风险防控水平。高标准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施四网全互联提速、平台集约化共享等八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全校大数据分析指挥调度平台。加强政策法规的研究落实,构建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开展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师生法治观念。
20.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实物资产精细化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系统整合各校区公房资源,修订公房超定额有偿使用办法,提高公房资源利用率。推进校级公共平台特色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升公共平台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采购招标工作信息化水平。深化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完善资产公司顶层设计和功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更好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明确外地研究院发展定位,探索研究院与学科融合发展模式。
21.提升校友和教育基金会工作实效。进一步创新校友工作机制,发挥学院主体作用,推动学院成立学科校友会、行业校友会,构建全员参与校友工作新格局。完善服务校友职业发展机制。办好“第二届西安交通大学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等系列校友品牌活动。强化校院协同筹资机制,提升学院筹资能力,优化项目管理,提高捐赠资金使用效益。提升投资专业能力,拓宽投资渠道,做好捐赠资金保值增值。增强潜在捐赠人培育成效,进一步提升捐赠服务水平。
22.筑牢校园安全和疫情防控稳固防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统筹加强网络、课堂、教材、讲座、社团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完善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坚决抵御和防范错误思潮对校园的渗透影响,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持续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校园食品、实验室、消防安全等管理,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园安全治理新格局。认真落实“乙类乙管”下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围绕“保健康、防重症”,最大程度保障师生和离退休老同志生命健康。加强健康驿站建设,强化防疫物资和医疗用品保障,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