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 西安交通大学2020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0-10-26 浏览量:
- 索引号: dxb/2020-1026001
- 公开目录: 年度工作计划
- 文 号:
- 主题词:
- 发布机构:党、校办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是“双一流”建设、创新港建设跃上新平台的关键之年。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西安交通大学更要以国家意志为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弘扬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工作总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思想,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持续推进综合改革,落实“四强五新”建设要求,以奋不顾身的拼搏干劲,实现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更大作为。
一、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党建的永恒课题,办好“常委读书班”“院士党课”等活动。出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修订出台院系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附属医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建立健全党对学术组织政治领导的议事规则,推进党的建设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深度融合。落实教育部“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发挥好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作用。
2.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完成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拟定机构和干部职数设置管理办法,修订《校管干部选拔任用实施办法》。突出选人用人政治标准,提升领导能力和专业素养。注重在重点工作、“吃劲”岗位锻炼青年干部。按时完成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换届。完成干部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集中轮训、理想信念教育等培训计划。推进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3.提高思想文化工作的实效性。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丰富西迁精神时代内涵,继续落实“思想交大”建设纲要,“四个一百”育人行动产出新成果,“四面旗帜”宣传教育发挥更大作用。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活动。巩固文明校园建设“塑心、育行、绘象、造境”格局。
4.持续推进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常委进支部”“常委走进思政课”“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等活动要取得新成绩。常委同志每人深入5个党支部、5个课堂、5个实验室、5个学科(专业)、5个课题组进行调研,解决基层问题,抓好作风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贯通协同、形成合力。持续抓好巡视、巡察、审计、《纪检监察建议书》等任务的整改。开展对10个二级党组织政治巡察和3个重点领域的专项巡察。廉政研究中心建设要上台阶。完成纪检机构设置,实行二级纪委书记委派制度,夯实纪检委员履职责任。
5.汇聚事业发展各方力量。支持统一战线成员发挥作用,提升建言献策成果影响力。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召开第二十九次团代会。校院两级教代会要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更好发挥作用。提高服务校友质量。做好离退休工作。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6.完善协同育人新格局。完成“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任务和“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加强马院和思政课建设。丰富体育、美育、劳育内涵和实践,建设“课程思政”示范,思政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要产生新成果。推进师生党支部共建。推进跨学科交叉实践创新平台、工程坊2.0、“菁英班”内涵建设出人才、出经验。学生资助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实现应助尽助。强化大数据精准管理。成立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联盟,创建资源共享、师资培训、平台共享体系,发挥学校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7.深化本科教育内涵。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入选率居全国前列,推进专业认证和专业自评估,出台专业发展规划方案,开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新增2个专业。与100所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实训基地。扩大辅修和双学位培养。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五类“金课”入选数居全国前列。提升名师工作室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示范引领作用。出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实现理工类学生学哲学、人文社科类学生学数学、全体学生学管理和表达与交流等必读课程。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要在85%以上。
8.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深化学术型研究生贯通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博士生学科交叉”培养等内涵建设。创新港研究生教育管理形成新机制,完善一校多区、一院多区教学管理运行模式。完善质量为本、业绩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机制,进一步向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倾斜。加大学位论文抽检和结果使用力度,提升学位论文质量。推进应用导向的研究生英语课改革,加强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建设和监管。研究生公派留学人数领先全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大数据平台,完善研究生助研津贴发放管理办法。
9.提升招生和就创业工作质量。按照“数要增加、位要提升”要求,扩大本、硕、博招生规模。优化本科招生的分省分专业计划,完善大类招生布局,创新招生宣传组织方式,增强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申请成为国家“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建立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反馈大数据平台,提高到国内外高校深造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低于上年水平。
三、科学谋划未来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10.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展“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工作,统筹资源配置,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参评,提高学科优秀率。围绕“四强五新”要求,凝聚学科发展方向,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拓展新空间。做好学位点动态调整、自主审核及自主设置新增学位点工作,推进优势学科学位授权点国际评估或专业资格认证。办好《学科建设》、“新港报告”“创源论坛”“学科前瞻三十年”等高端系列学术报告、杂志和专栏。
11.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超额、提前、高质量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加强学校事业发展谋划,组织校院、职能部门、专家人才、校友代表、合作单位等多层面的调研论证,召开党建、宣传、人才培养、科研、学科、队伍、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医学改革等工作会议。完成“十四五”总体、专项和院系规划的编制工作。
12.推进治理结构现代化。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提升学术治理水平。制定实施机构改革方案,调整机构设置,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完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坚持业绩导向,优化绩效结构。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查找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完成外地研究院、校地合作、干部教育等体制机制改革。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1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德为先评价标准,业绩第一评价原则,以“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多措支撑、动态调整”为原则,制定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致力破解“五唯”问题,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总结完善“领军”“青拔”“青秀”等人才工作体系,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中国西部海外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建设要取得实质性进展。采取改革举措,积极推进大团队建设。做好基础课教师的岗位聘用、职务晋升工作。探索建立教师的转岗机制。加强对教师、辅导员、实验技术及管理服务各支队伍培养工作,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14.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取得新成效。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强化日常教育督导,宣传师德典范,激励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强化导师资格年度审核和认定,取消“只招不导”“只用不导”“放羊式”导师招生资格。对研究生导师履职情况检查全覆盖。办好高层次人才研修班等活动。
五、科学研究要承担国家重要任务,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15.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夯实校-院-所组织框架,强化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加快推进“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在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方面要创新高,在新兴交叉领域、军工科研领域获批新的科研基地。各研究院完成创新港平台建设任务。开展实验室平台建设普查,奖励先进、惩罚落后、取消“僵尸”平台,并追究责任人责任。保持高水平论文、授权发明专利、国家科技奖居全国高校前列。军工科研项目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队伍、研究生资源、科研用房等方面给予大团队建设政策支持。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16.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强化智库贡献。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顶层规划,参与国家和区域重大问题研究,承担重大重点项目要创新高,多产高水平研究成果,获得更多更高级别优秀成果奖项。提高《决策建言》质量,提升服务决策能力。加快文科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等高端智库建设。
六、提升医科发展水平,增强医疗健康服务能力
17.提升医科综合实力。启动医科发展“倍增”计划。医科交叉强质战略实现突破。建成创新港动物中心、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医学六大研究院,并投入使用。加快推进药物分析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环境相关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立项。领军人才与青年骨干人才、承担国家重大研究任务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持续增长。
18.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与PBL教学模式改革,出版第二轮全国规划教材器官系统整合教材,建设国家PBL案例库。启动临床医学“4+4”试点班计划。做好国家医学教师发展中心申报工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双学位培养力度。
19.提高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完成教育部、国家卫健委、陕西省共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及其直属附属医院工作。获批心血管、呼吸、口腔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附属医院主要医疗指标与综合能力要有显著提升。推进创新港医院内涵建设与泾河医院筹建工作。
七、推进创新港建设,打造西部创新高地
20.加快推进内涵建设。落实好《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发展标准》文件,坚持按一流标准建设创新港平台。成立创新港-智慧学镇联合协调理事会,健全创新港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院党政联席会每月要专题研究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推进平台全面进驻使用。完成校级公共平台一期建设并开放运行。
21.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协助建设单位整体申报创新港项目鲁班奖。推进解决科教板块一期基建遗留问题,推进研究院二次装修、“三废处理”“集中供气”“水电配套”等工作。加快推进创新港校区和二期学生生活区、食堂等项目的立项,做好动工建设筹备工作。
22.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创新港小学、幼儿园9月份要具备开学条件,中学年底竣工验收。医院门诊楼和医技楼达到交付标准,实现师生体检和门诊功能。做好创新港高端人才生活基地住宅的配售工作。推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完成地铁5号线和创新港2号、3号绿楔建设,启动创新港科教板块二期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23.拓展发展新空间。制定完成创新港二期、三期发展规划。加强与西安市、咸阳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沟通对接,在创新港毗邻区域增拨土地,建设创新港产业承载区、“丝路国际校区”、高端人才公寓等项目,承接创新港辐射带动和溢出效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八、加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24.国际交流与合作提质增效。出台《关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优化对外交流合作区域战略布局,实施“国际化+”行动计划。规划实施教师、干部海外学习培训,启动海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强海外宣传、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申报、孔子学院建设。全面检查“111”创新引智基地等项目工作质量和建设成效。办好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品牌活动,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加强子联盟建设。完成西交—米兰联合设计学院的管理机构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留学生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增设国际学生本科项目,完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落实外事统一归口工作,加强师生出国境政策宣讲和行前安全教育。
25.深化社会服务与合作。制定并实施服务陕西和西安发展的若干措施。扩大校地合作,与合作省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分解落实。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走访合作,解决行业核心关键技术问题,扩大行业影响力。完成城市学院转设工作。重点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九、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
26.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以创新港为中心深化四网融合、四区互联,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提升网络性能和速率,升级扩容高算等实验平台能力。推进数据资源融合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加快不同部门、不同业务间的数据资源融合共享开放。面向5G,提升移动化服务水平和能力,丰富移动交通大学APP等业务内涵,打造“一体化、一站式”移动服务体系。以统一运营中心为基础,提升平台的集成、计算、仿真、规划管理能力,为校区运营管理、师生智慧服务提供精细化大数据分析决策支撑。学校采取集约共享模式,各单位不再独立建设机房,所有服务器实行集中管控。
27.优化办学资源使用效益。落实公房超定额有偿使用等办法,推进公房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推动现有校区公房腾退调整。持续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升设备使用效益。落实教学科研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强化实验室分类分级动态管理,启动校级实验室安全培训体验馆建设。
28.推进民生工程等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大厅建设,为师生提供线上线下便捷服务。完成兴庆、雁塔、曲江三区总体规划编制。推进财经校区住宅、曲江校区西九楼建设,完成西迁博物馆等竣工楼宇决算。规范家属区管理,实施物业收费改革;推进家属区老旧楼宇改造、学生浴室改造、学校中心楼建筑群文物修复、家属区电梯加装工作;推进教职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家养老工作;推进绿色校园、平安校园建设。推进养老保险和退休制度改革。持续落实《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二十条》,营造昂扬奋进、温馨和谐的氛围。